WTO/TBT通报
more ...
消费品安全
more ...
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其范围包括家电、儿童用品(包括玩具)烟花爆竹等产品。由于消费品遍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安全性被各个国家所重视。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发布自己的消费品安全法规(法案),如欧盟的《通用产品安全指令》(2001/95/EC)和各种特殊产品安全指令,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法案》(CPSC)及《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加拿大的《加拿大消费品安全法案》(CCPSA),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消费者法案》(ACL)。这些法规(案规)规定了消费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以保护本国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食品安全
more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挑战和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纷纷建立相应的食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为了顺利跨越这些技术壁垒,出口企业必须付出很大精力关注频频发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研究专题旨在对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市场的主要技术壁垒,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帮助我国食品出口企业跨越目标市场国的技术壁垒,从而顺利进入目标国市场。
能源与环境
more ...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能源的利用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面貌。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世界各国在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方面遭遇了瓶颈,由此引发的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能源节约的研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各项节能减排技术,并以国家规章制度的形式保证各项措施的成效,如日本的领跑者计划、欧盟的生态设计指令、美国的能源之星等。研究国外能源与环境相关法规和标准,可以帮助相关出口企业积极应对技术壁垒,降低经济损失。
一带一路贸易
more ...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
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办的《产品安全与召回》杂志专访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性贸易措施研...
程光伟,男,1984年4月出生,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纺织及轻工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科研项目:先后参...
刘颖,女,1977年1月出生,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博士后(化学与工程专业),高...
庞淑婷,女,1985年12月出生,浙江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原国家质检总局WTO/SPS通报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和农业...
陈慧敏,女,1981年9月出生,南京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性贸易措施(综合)。科研项目:主持完...
冯竹,男,1990年2月出生,河海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在读,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机电能效方向),食品添加剂研究。科...
汪洋,女,1989年7月出生,南京医科大学药物分析硕士研究生毕业,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产食品、化学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工作,熟悉气相色谱、液相色...
市县子平台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昆山
泰兴
沭阳
产业子平台
以史鉴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历久弥新
发布日期: 2023-01-17 来源:光明网 字号: [ 大 中 小 ]
作者:张长安(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灵杰(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烽台。丝绸之路是凝结中国古人智慧的创新之举,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交融,实现文明互鉴、共同繁荣的友谊之梯。亘古亘今,文化交流都是贯穿“丝路”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我国应持续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历久弥新,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一、文化交流历史由来已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经由丝绸之路,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商贸、人文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商品、技术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人们在进行商品、技术贸易时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活动。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陶器、漆器、铁器以及农业灌溉技术、养蚕制丝技术、纺织、冶铁技术,开始向中亚、西亚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西域的服饰、香料、水果、稀有动物以及玻璃制造、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此外,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本草纲目》由利马窦、汤若望等人翻译后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医学技术的改革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是得益于丝绸之路在世界传播开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物质文明为重要依托的文明形式。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见证着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沟通,不断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实质内涵。例如,宗教传播不仅将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而且还带来了壁画、建筑雕刻、雕像、歌舞等艺术,不断丰富了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武术、书法、建筑、戏曲、刺绣等传统艺术也借由丝绸之路在世界散播开来。此外,密切的人员交流交往也促进了精神文化的传播。从西汉开始,历代王朝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通过互派使节、联姻等形式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大量留学生、旅行者经由丝绸之路频繁穿梭于东西方,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互为补充,不断融合发展。
二、文化交流是实现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文化交流始终是人们实现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自 2013 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末,我国先后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积极践行创立宗旨,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无限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了沿线国家在金融、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使当地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性改善。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更是一条架起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友谊之桥。文化交流互鉴可以共享人类智慧、丰富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增强交流双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九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传统,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已发展国内外成员单位539家,覆盖9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超全球一半的文化遗产,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丰富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共荣发展,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三、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同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交融,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是“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的民意基础。
当前,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逆全球化”思潮、“冷战思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以及少数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肆意抹黑,“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化交流汇民心、蓄民意、排民忧,增进不同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促进不同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绝非中华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沿线各国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共享智慧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间应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民心相通要求各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合作精神,本着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处事原则,积极搭建更多富有“丝路”特点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为文化交流交融构筑桥梁,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开辟渠道。
当然,文化润心、以情化人的民心相通工程绝非朝夕之事,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对此,我国应从长远角度规划做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工程,通过积极开展在中医中药、武术书法、手工民俗、影视创作、音乐舞蹈、中餐茶艺、人文教育等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助力民心相通,提升沿线各国及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度。
四、文化交流是解决国际纷争的有效手段
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重在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是消除误解、增进互信、解决纷争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西汉王朝为化解边疆冲突发展“丝路”外交,还是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以人文交流为依托、凝心聚力化分歧,无不体现出文化交流在消除隔阂、凝聚共识、解决纷争的重要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如印巴冲突、俄乌冲突等国际问题以及不少国家的领土纷争、种族歧视、恐怖主义等使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分裂甚至对抗的风险。国家层面上讲,沿线各国由于在国家体制、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在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纠纷、文化冲突等问题。个人层面上讲,不同国家、文化的人在语言文化、教育背景、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也千差万别,在进行跨文化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有效化解国际纷争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文明对话,进行跨文化深层次交流的过程。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平等互惠、和谐共生、开放包容的发展思想,旨在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利益及责任共同体,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公平、正义的良好国际秩序。对此,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有序沟通,通过平等友好的文化沟通交流消除彼此间的错误认知、增进互信,从而促进国际纷争的有效解决。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互鉴之路从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秉承文化共荣、和谐共生的基本信念,架起了一座座连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交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的是文化共生,传播的是思想共通,崇尚的是互利共赢,追求的是发展共荣,传递的是美好希望。迈进新时代,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将承接起世界人民对于文化交汇的期盼、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安定有序世界的不懈追求,以文化促和谐、以交流促发展,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效果与评价研究》(18XG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浏览量元素